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是我国古代礼制的成熟期,也是中国古代礼制最为规范的时期。"礼以酒成",无酒不成礼,因此,夏商周时期也是我国酒礼最复杂、酒与政治结合最为紧密的时期。正因为夏商周时期酒礼最受重视,因此,酒器发展也最为迅速,青铜酒器也就成为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中最为辉煌的亮丽点。
半坡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发现过程
在西安市东半坡村发现的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类型,这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文化。因日用陶器以红陶为主,上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又称为彩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西安半坡遗址面积大约五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共墓葬区三部分。房子有氏族公共仓库和家庭住房,住室内有烧火的灶,居住区外围还有排水的壕沟。制陶的窑址计六处,以红地黑花的彩陶为主。墓坑计250处,按血缘序列安葬,随葬品多是尖底瓶和陶罐。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这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半坡村遗址于1953年春被发现后,1954年开始发掘,1957年清理完毕,于次年在遗址上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半坡博物馆。村落遗址略呈椭圆形,北端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该区的东北边为制造陶器的窑场。居住区内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这种大房子在一个村落中,只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氏族(或部落)议事集会的场所。从墓葬的发掘情况来看,没有男女合葬现象,而是男子们埋在一起,女子们埋在一起,说明了这里在这时实行族外婚。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四十多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发掘,在陕西境内发现上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数万件文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半坡遗址位于西安东郊半坡村,坐落在浐河东岸二级台地上,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六千年前的半坡先民在这块山川秀丽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繁衍生息,从蛮荒走向文明,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原始文化。
今天的半坡遗址大致形状为一个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椭圆形,分为大围沟围绕的居住区、围沟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东的制陶区三部分。在发掘的大约10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和出土了丰富的遗迹和大量的遗物,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原始村庄的安宁和平静,似乎能看到人们正在使用当时的生产工具劳作,可是这个村庄的村民为何会突然消失?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突然放弃了这个地方?甚至连工具、粮食都没有来得及拿走。到底是因为战争?洪水?灾疫?地震?宗教恐怖?还是另有原因?
从今天的遗迹来看,这些可能性都存在,却又都难以自圆其说。只能作为一个未解之谜等待后人去解开了!
河源神秘“天书”石上究竟写了些什么?
广东河源市新丰江水库畔桂山箩坑山涧中发现了一块巨石,这块巨石高约4米、宽约9米,让人们惊奇的不是巨石的大,而是上面刻着的上千个环形符号。
这块神秘巨石是在新丰江水库畔开发为旅游景点的过程中发现的。几个工人来到山涧一个长满五六米高的野山蕉的较为开阔的地带作业,当他们斩去杂藤,砍掉野山蕉时,他们被眼前的发现惊呆了:野山蕉下原来藏着一块巨石,它从地底立起,形状像帽子,中间略高一些。巨石上面迎水的一面由于涧水冲刷的原因显得较为平坦,形状就像一块平台。背水的一面则凹凸不平,极不规则。在巨石的各个面上都刻有环状的符号,其中迎水的一面符号较少。这些符号多呈椭圆形,中部凸起,也有少数中部凹下,边线刻痕深的多达0.5厘米以上,宽约0.2厘米,线条流畅圆润,应当是人工雕刻所致,有些符号则因流水冲刷日久而显得不太清晰。这些圆环大的直径达10厘米以上,小的也有2厘米,单独的形状像地衣,成双或多个相叠的大多是横向排列,形状像云涡,有几处圆环排列十分整齐形成一片,有如文字,其中在下侧一处的符号群特别像古篆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10月份的天气已经透露着微微凉意,阳光也开始变得柔和,照在身上的灼热感也已经退散,带着一丝凉意的秋风吹在身上,让人非常舒适。这么好的时节,四处都被染上了淡淡的黄色,当然是要来一场旅行,为美好的秋季增添一抹乐趣。如果还没有目的地,没有旅行计划,不如考虑一下陕西省的西安这座历史古城,当地保存着非常多的文物和名胜古迹,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西安的自然风景也非常秀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畅游其间,一定可以消除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疲劳感。
国庆小长假虽然是个放松休闲的好时光,但是各个景区内人山人海,景色很少能看到,倒是看到了不少人,而且总是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小碰撞,让人不舒心,所以不如趁着假期刚刚结束,把时间错开,去西安游玩一次。当地汇聚了很多地方特色美食,可以让游客大饱口福,在游览美景的同时感受到美食带给人的愉悦感。畅游于西安的名胜古迹中,感受历史的独特魅力,每个景区都有一段历史故事。当地的自然风光也非常吸引人,清冽的河水,连绵的远山,让人身心放松。
早在100多万年以前,蓝天古人就在西安建立了部落,7000年前仰韶文化在这里发源,新石器时代半坡先民在当地生活,发展农业,西安为世界的考古学做出了突出贡献,西安高陵杨官寨,是中国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城市遗址,依旧保存完好。当地还有许多新、旧时期时代的物件,象征着西安悠久的历史。曾有周、汉、隋、唐等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被誉为“十三朝古都”,也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成为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长达1000多年。
西安的美食可谓是名扬四海,当地的肉夹馍由30多种调料配制而成,是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皮酥脆,肉质细腻,味道浓郁,让人回味无穷。羊肉泡馍是西安的传统面食,大片的羊肉配上馍丁,搭几缕粉丝,劲道的馍丁就算泡在汤里也不会烂,羊汤味道浓郁醇美,撒一把香菜、胡椒粉、辣椒油,让人唇齿留香。当地的凉皮也是名声远扬,薄而且透亮,配上面筋、黄瓜丝、胡萝卜丝、豆芽、麻汁、辣椒油、蒜蓉一调,色香味俱全。臊子面的名声非常大,最讲究配色,红色的胡萝卜丁、绿色的蒜苗丁、白色的小块豆腐、黑色的木耳、黄色的鸡蛋碎,再撒一勺辣椒,外形满分,味道也是满分。
这座历史古城还保存着许多历史名胜,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气势宏大,形态逼真,威武严整的军队让人非常震撼,是我国最大的遗址博物馆。当地还矗立着大雁塔和小雁塔,塔身巍峨挺拔,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西安的两个重要标志,造型简单但是气势浩大,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距离大雁塔不远处就是大唐芙蓉园,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唐代风貌而建的皇家园林,拥有全球最大的户外香华工程还有水景表演。西安城墙修建于明朝,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但依旧气势磅礴,能清晰地看到护城河、吊桥、箭楼、敌楼等防御体系。
西安不仅美食好吃,景点也非常多,城内充斥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同时气候宜人,自然风光秀丽,还能享受悠然的田园风光。长时间面对繁华的街道和城市景象,很少能见到古香古色的建筑和自然景观,西安是一座必去的旅游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半坡人制作了大批彩陶。虽然耕作于远古时期,却显现着魅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观察和认识着变幻无穷的斑斓世界,用彩色绘制在陶器上,那艺术形象尽管简洁,却寓意深刻,充分再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总的看,这些彩陶或写实,如游动的鱼,奔驰的鹿,应是他们渔猎的写照,艺术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会寄托着希望捕获更多的鱼和鹿的心愿;或审美,彩陶图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图案逼真,笔画流利疏朗,显然具有装饰作用;或象征,如人面鱼纹图案,人面涂彩,口部衔鱼,三角头饰,或许这就是半坡氏族的图腾、族徽。彩绘中,鱼纹形象很多,表现手法也由简单而逐渐丰富,由写实而逐渐脱离了鱼的自然形态,成为写意的几何图案。是寓人于鱼,还是寓鱼于人?抑或人鱼合为一体?可以想见,半坡氏族极有可能是以鱼类水族为图腾的。
既然如此,他们会不会认为他们就是由鱼变化来的呢?如果是,倒与几千年后科学所研究的人类起源于鱼相吻合了,只是吻合,不可同日而语。据说,夏部族是以龙纹为主要的图腾纹样(又传说夏禹治水),是否从半坡氏族的鱼类水族深化派生出的呢?上宅文化遗址发现了许多鸟首陶柱,专家认定这是上宅人祭祀的东西,崇拜的图腾。那图腾是一种鸟。曾有人认为商部族就发源于燕山山脉南麓,而商部族信奉的是玄 鸟,即燕子,那莽莽苍苍的山脉又叫燕山,我不敢妄断商部族就一定是由上宅人繁衍来的,这其中是否会有些内在关联甚至一脉相承呢?尚未可知。上宅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还没有发现具有明显的有规律的符号,而半坡多种器物上,都有符号,笔画均匀流畅,相当规整。同类符号在关中地区其它遗址中,多有发现。从其形状看,同殷商甲骨文十分相象,二者都出现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只时间有别。是纯粹的偶然吗?甲骨文?会不会来源于这些刻划的符号呢?无论如何,甲骨文已经是一种很成熟很系统的文字,绝不会凭空产生的。而这些符号,到底代表什么意义,只有求教半坡人了。
半坡,仰韶文化的代表,太博大精深了,门外的我只匆匆一瞥,仅仅看了几个先人足迹。而这足迹,甭管是深是浅,也是母亲在远古留下的。况且,与上宅人尽管远隔千年与千里,足迹却时断时续地连贯在了一起……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典型文化,而半坡文化则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们同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因而对于这两种文化,尤其是居址选择作一对比研究,对于探索史前居民的居住规律是颇有裨益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指出:“由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看来,当时人们所选择的居住地址就已显示出他们对于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善于利用的情况。时代虽然已先后不同了,但是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方的时候,依然要注意到饮水的来源。……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于全国各地,大体说来,总是邻近于当地的河流或湖泊。史先生得出的结论,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于全国各地,大体说来,总是邻近于当地的河流或湖泊”,可以说是一条普遍规律,当然也适用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河姆渡文化共分四期,即河姆渡遗址的第四文化层为河姆渡文化的第一期(绝对年代距今6 500-6 900年间);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为河姆渡文化的第二期(绝对年代距今5 900-6 200年间);河姆渡遗址的第二文化层为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期(绝对年代距今5 600-5 800年间);河姆渡遗址的第一文化层为河姆渡文化的第四期(绝对年代距今4 700±90年,未经树轮校正)。在“河姆渡遗址第二层发现了一口木构浅水井,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水井遗迹。井口方形,边长约2米……井底距当时井口地表约1.35米……水井遗迹的周围都是黑色淤土层,井旁一角放置几块平整的大石块,推测这浅井是选择了低洼处开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